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音韵方言
基本字义
趾zhǐ(ㄓˇ)
1、脚:趾高气扬。
2、脚指头:趾骨。趾甲。
3、踪迹:“庶追芳趾”。
4、古同“址”。
详细字义
◎ 趾zhǐ
〈名〉
(1) (形声。从足,止声。古所谓趾,指足,不指脚趾。脚指叫做指,趾是“止”的后起字。本义:脚)
(2) 同本义 [foot]
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举趾。——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贲其趾。——《易·贲卦》
屦校灭趾。——《易·噬嗑卦》
麟之趾。——《诗·周南·麟之趾》
今君若步玉趾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
足趾之所不蹈。——左思《吴都赋》。 王力注:“足趾是同义词连用,‘趾’不是足指。”
(3) 又如:趾股(腿脚);趾踵(脚);趾踵相接(形容人数之多);趾爪(脚爪)
(4) 脚指头 [toe]
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。——明· 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(5) 又如:脚趾(脚前端的分支);鹅鸭之类趾间有蹼;趾绊(本屐上的趾袢儿);趾趾(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)
(6) 支撑器物的脚 [leg]
鼎颠趾。——《易·鼎》
(7) 通“址”。基址[foundation]
略基趾。——《左传·宣公十一年》
亭亭峻趾。——左思《魏都赋》
去上西山趾。——阮籍《咏怀》
趾【酉集中】【足部】康熙筆画:11画部外筆画:4画
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諸市切《正韻》諸氏切,音止。《爾雅·釋言》趾,足也。《釋名》趾,止也。言行一進一止也。《易·賁卦》賁其趾。《詩·豳風》四之日舉趾。《禮·曲禮》請袵何趾。
又《左傳·宣十一年》略基趾。《註》趾,城足也。
又《禮·王制》南方曰蠻,雕題交趾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交趾郡,屬交州。
又通作止。《前漢·法志》當斬左止者,笞五百。《註》師古曰:止足也。
说文解字
止【卷二】【止部】
下基也。象艸木出有址,故以止爲足。凡止之屬皆从止。諸市切
说文解字注
(止)下基也。與?同部同義。象艸木出有阯。止象艸木生有阯。屮象艸木初生形。楷之體、時或有捨小篆用古籒體者也。諸市切。一部。凡止之屬皆从止。
方言集汇
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zhi3 [宝安腔] zi3 [台湾四县腔] zih3 [客英字典] zhi3 [陆丰腔] zhi3 [东莞腔] zi3 [梅县腔] tje3 [客语拼音字汇] zi3
◎ 粤语:zi2
◎ 潮州话:zi2
上古音系
字頭 |
聲符 |
韻部 |
對應廣韻小韻 |
擬音 |
註解 |
趾 |
止 |
之 |
止 |
kjɯʔ |
趾轉註字 |
廣韻
字頭 |
小韻 |
反切 |
聲母 |
韻母 |
韻目 |
調 |
等 |
呼 |
韻系 |
韻攝 |
廣韻目次 |
高本漢 |
王力 |
李榮 |
邵榮芬 |
鄭張尚芳 |
潘悟雲 |
蒲立本 |
推導現代漢語 |
古韻羅馬字 |
有女羅馬字 |
註解 |
趾 |
止 |
諸市 |
章 |
之 |
止 |
上聲 |
三等 |
開口 |
之 |
止 |
上六止 |
tɕi |
tɕĭə |
tɕiə |
tɕie |
tɕɨ |
tɕɨ |
cɨ |
zhi3 |
cjix |
tjiio |
足也 |
蒙古字韻
字頭 |
八思巴字 |
八思巴字
修正 |
八思巴字
其他形式 |
音譯 |
音譯
修正 |
音譯
其他形式 |
擬音 |
聲調 |
註解 |
趾 |
ꡆꡞ |
|
|
ji |
|
|
tʂi |
上聲 |
|
中原音韻
字頭 |
小韻 |
聲母 |
韻母 |
韻部 |
聲調 |
四呼 |
寧繼福 |
註解 |
趾 |
紙 |
照 |
支思開 |
支思 |
上聲 |
開口呼 |
tʂɿ |
|
洪武正韻牋
字頭 |
小韻 |
反切 |
韻目 |
韻部 |
聲調 |
趾 |
紙 |
諸氏 |
二紙 |
支 |
上聲 |
分韻撮要
字頭 |
小韻 |
聲母 |
韻母 |
韻部 |
聲調 |
註解 |
趾 |
止 |
照 |
幾 |
第三幾紀記 |
陰上 |
脚趾 |